有这样一个故事:一只兀鹰猛烈地啄着村夫的双脚,将他的靴子和袜子撕成碎片后,便狠狠地啄食起村夫的双脚来了。正好这时有一位绅士经过,看见村夫如此鲜血淋漓地忍受痛苦,不禁驻足问他,为什么要受兀鹰啄食呢?村夫答道:“我没有办法啊。这只兀鹰刚开始袭击我的时候,我曾经试图赶走它,但是它太顽强了,几乎抓伤我的脸颊,因此我宁愿牺牲双脚。呵,我的脚差不多被撕成碎屑了,真可怕!”
绅士说:“你只要一枪就可以结束它的生命呀。”村夫听了,尖声叫嚷着:“真的吗?那么你助我一臂之力好吗?”
绅士回答:“我很乐意,可是我得去拿枪,你还能支撑一会儿吗?”
在剧痛中呻吟的村夫,强忍着撕扯的痛苦说:“无论如何,我会忍下去的。”
于是绅士飞快地跑去拿枪。但就在绅士转身的瞬间,兀鹰蓦然拔身冲起,在空中把身子向后拉得远远的,以便获得更大的冲力,然后如同一根标枪,把它的利喙刺向村夫的喉头,深深插入。村夫终于等不及绅士,扑地而死了。死前稍感安慰的是,兀鹰也因太费力,溺死在村夫的血泊里。
这是卡夫卡写的寓言,有人会问:村夫为什么不自己去拿枪结束兀鹰的生命,宁愿像傻瓜一样忍受兀鹰的袭击?实际上兀鹰只是一个比喻,它象征着萦绕人生的内在与外在的痛苦。
其实,生活中许多人,会不知不觉地像村夫一样,沉溺于自己臆造的幻想中,痛苦得不能自拔,甚至“爱”上自己的痛苦,不愿亲手除掉它,尽管是举手之劳而已。卡夫卡另有一段格言,正是说明人身受种种苦痛的哲理:“人们惧怕自由和责任,所以人们宁愿藏身在自铸的牢笼中。”所以,村夫与他臆想中的痛苦(兀鹰)同归于尽。
有人去找禅师求得解脱痛苦的方法,禅师让他自己去悟。第一天禅师问他悟到什么,他不知,禅师举起戒尺打他一下。第二天,禅师又问,他仍不知,禅师又举起戒尺打了他一下。第三天他仍没有收获,当禅师举手要打他时,他却挡住了。于是禅师笑道:“你终于悟出了这道理——拒绝痛苦。”
拒绝痛苦只是为了不让自己在以后会失去更多,甚至于迷失了生存的意义。或许你曾在事业上失力,或许你曾在无奈中放弃了拥有的一切,拒绝痛苦,重新上路,开始去打拼另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空,就不会在生活中迷失了生存的方向和生命的意义。
受益一生的人生哲理
不要等待别人帮你解决困苦,只要愿意,你可以超越它,可以摆脱它。